昨天景谷县发生6.6级地震,在地震发生以后,中新社四川频道马上发布了一条虚假新闻,这条新闻说,昆明市民在地震前67秒收到了预警信息,而事实上没有人收到类似的预警信息。本地一些新闻网站和微博,在没有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就转载了该条新闻,引发了社会舆论哗然。事实上,这条所谓的预警信息是由成都的一家地震研究所发出,他有一个限制条件就是必须使用它研究所开发的手机软件客户端,否则无法接收到预警信息。经过查询,该软件在百度上面的下载数量仅仅九十多万次,也就是说,安装了该软件的人不多,昆明安装该软件的人更少。用这么少的人,来代表”昆明市民“四个字,显然是不够格的。经过再次的检查,可以发现,这家研究所在每一次地震以后都会发布类似的新闻,而且发布的新闻来源,均是中新社成都或四川频道,也就是说,在成都,有一些媒体与该研究所有合作关系,只要地震后,就马上发布该所所撰写的通稿,以新闻的形式做广告,也就是俗称的软文,
从技术上说,此后研究所的技术具有先进性,但是,真正实现预警,并且让市民所接受到,还有很大的距离。即使是提前67秒接收到地震信息,对防震没有实质性的影响。因为其原理是,离震中最近的地方,接收到的信息时间短越短,离得越远的接收到的时间段越长。也就是说,震中景谷县能接收到的预警信息几乎为零,稍远的地区,可以达到几十秒,到达昆明的可以达到67秒。67秒从字面上看,的确是比较长,但这个时间是与距离相对应的,也就是说,本来破坏力最大,最需要,防范的地方,却没有足够的时间;距离较远,危害较小甚至完全没有危害的地方,却能接提前足够多的时间,接收到预警信息,但这种预警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意义,因为地震波到这里已经没有危害了,
另一方面,媒体虽然与企业有合作,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撰写稿件,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却也有一定的危险,特别是在一些专业领域,记者没有实地采访报道,仅仅依靠企业的新闻稿件或通告软文,就撰写并发布新闻,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。这种后果不一定是记者所能掌控的,比如昆明此次的67秒预警事件,就引发了云南本地市民的反感,撰写的记者则受到了名誉上的影响,直接背负上了造谣的骂名。如果遇到更加紧迫的公共性事件,其影响可能会更大,需要引起媒体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。
